《枢纽》读书笔记

时间:2022-08-14 01:18:23
《枢纽》读书笔记

《枢纽》读书笔记

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,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,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。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枢纽》读书笔记 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
《枢纽》读书笔记 1

中国历史一直在处于结构性变化过程中,这样的结构性变化,使得文明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存在反复地处在分离状态,自我意识在追求与存在的重新合一过程中,越来越向人们的普遍自觉方向进展。这种结构性变化,其动力机制来自于秩序与集权秩序之间的张力,自身秩序来源于社会、经济贸易过程,来源于人们个体的、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过程;集权秩序来源于朝廷自上而下对帝国进行的总体控制。在均衡中,如果其均衡点过多向集权秩序的方向偏移,则社会会丧失活力;如果过度向自身秩序方向偏移,则帝国会分裂解体。这两种均衡都是不稳定的,最终的制度安排势必是逐渐磨合出的恰当均衡点,才会形成稳定的秩序。

中国的社会结构在古代曾经有过三次大的结构性变迁,分别是:1、封建社会,在周代获得完善,终结于秦政。指的是对天下进行分封,封帮内部自治,天子只是作为作为天下的共主存在,对封帮内部事务没有管辖权力,“封建”必然是“割据”的,同时也必然与“专制”对立,因为封建制下,天子根本无能力对天下进行专制。2、豪族社会,从汉武帝时候出现,终结于唐代。豪族初期表现为地方豪强,逐步发展为士族,又演化为门阀、世家大族,对于君主 ……此处隐藏4034个字……陵和两广丘陵,从浙江东南一直到两广地区,把中国的东南沿海切割成一连串面积小又彼此分割的小平原,平原背后是绵延的山脉。

这样的地理导致小平原彼此之间的陆上交通比较困难,海上交通反而更为方便。

到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之后,两次大的人口迁徙,东南沿海的人口逐渐变得稠密,但是当地的农业经济无法支持如此多的人口,开始了海外移民的过程。东南海沿海地区与周边环东亚海域,逐渐发展成一个贸易世界,形成了区别于中原农耕社会的社会结构与精神结构。

可以看到地理条件决定着经济的结构,而经济的结构又决定了社会结构与精神结构。

农耕文明中如小麦,驯化了人类,人类得以定居,但也局限了人随意迁徙的自由。

而大海作为一个通达世界的自由通道,原则上无法被任何人占领,只有勇敢的人可以去冒险,而且通过大海可以逃避极权政治的管制。所以大海塑造的社会结构,天然的具有自由、平等、开放特征。

沿海地区的地理破碎交通不便,使其在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波及,当地的宗族秩序没有受到严重的破坏。

未被破坏的宗族秩序,可以从两个地方看出:当地的宗祠保留比较完整,当地的风俗保留更多,与台湾香港未受文革影响的地方基本类似;当代中央政策的推行,在这些地区也因为地方保护大打折扣,比如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,在这里就基本形同虚设,如潮汕地区一家是有很多个小朋友。

下南洋

南宋南明的人到了广东海边北,面北殉国,伶仃洋里叹伶仃!因为大海对他们是更大的未知,不属于故国的蛮夷之地,去大海是危险,也是背叛。

而对浙南两广福建的沿海地区的人们,南阳是熟悉的社会空间,有很多已经建立的社会关系,所以对于他们来讲下下南洋意味着更大的自由和希望。

《《枢纽》读书笔记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